
山谷微音——壮族山歌文化保育传承项目
项目名称: 山谷微音——壮族山歌文化保育传承项目
申报人: 黄吉梅
非遗元素及介绍: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族山歌简称为“Fwen raeuz壮歌”,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壮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更具促进社会交往与记录情感与历史的社会功能。
项目简介:
广西是壮族聚居地,素有唱山歌的习俗,歌圩文化更是壮族文化中的精髓,是壮族人民一种古老的风俗习惯,多在农闲或春节、三月三等重大节日举行,通常以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为主,不同的地区还有抛绣球、放花炮等活动。随着时代发展,广西壮族山歌在经历了几千年的灿烂以后,随着工业发展,人口迁移,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纷繁多样的文化冲击下,靠口传心授的壮族山歌在上世纪90年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后,壮族山民从山村走向城市,山歌文化的传播开始出现断层,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进入2010后随着各种社交软件的爆发式增长,以前快手、抖音的崛起,特别是微信的使用普及,让原先分散在各地的壮族山民汇聚在互联网中。我们借此机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结合,培训壮族山民中对山歌感兴且有能力者进行山歌的录制学习,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壮族山歌的传承与传播。
项目亮点:
一、编撰歌集
壮族古代民间歌谣开式多样,不同地区的民歌从曲调和歌词上都有所区别,同时壮族山歌以口授心传为主,现存民间的山歌集主要以手抄本为主,比较零散,未成规范,且因为改革开放后,重新规范后的壮族文字没有加以推广,现存的歌本的歌词以壮音汉字通假的方式进行记录。如果没有长者的解说注释,流存的歌本推广度也不高。因此本项目通过与熟知山歌文化的长者进行编撰出版,一方面是对山歌进行进一步的梳理,让壮族山歌的流存与传承可以更加完整。
二、线上歌圩
自古以来,壮族山歌具有促进社会情感联结,表达各种情感与祝福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每年的农闲时段——集中于农历三月三前后,民间社会都会举行歌圩活动,故歌圩又名“三月三”歌圩,传统“三月三”歌圩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歌交往,具有人际交往和婚恋等社会功能。以前,歌圩是山民自发组织的活动,参与主体也是民间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人口开始外流务工,壮族歌圩开始没落。近年来,为了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壮族传统山歌资源,壮族地区各级政府立足壮族传统“三月三”歌圩,深度发掘,大胆创新,对壮族传统“三月三”歌圩进行改造和重建,形成了众多具有壮族特色的现代“三月三”歌圩。歌圩活动的组织的主体由民间转向了政府主导,但山歌来自民间,传承的最大力量也是在民间,但山歌在民间的传承需要平台和土壤。随着智能手机和各种社交软件媒体的普及与兴起,这些载体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利用好这些载体也可以让山歌重新焕发其应有的价值与功能,让壮族山歌从庙堂重新回到民间。不仅让年轻一辈可以感受山歌的魅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看与听中学习。
三、山歌录制
在工业化、商品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壮族传统山歌还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与现代产业相融合。山歌与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传统山歌活动或山歌产品商业 (品) 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山歌活动不再是传统社会的民间娱乐或仪式活动,一定程度上已转化成一种职业化或半职业化的商业性活动。山歌演唱逐渐成为一项商业经营。例如一些山歌歌手在参加各种庆典活动时,演唱山歌通常会收取 50~80 元的报酬。我们建立网络络平台后,优秀的山歌手被群主邀请到群时唱歌,费用由群里的成员红包打赏,同时将所唱的山歌录制下来,上传到网络,因此专门从事录制、制作和销售山歌光盘已成为一些个人和企业的经营项目,一张光盘价格通常在 5~10元不等。民间自发性的经营一方面促进了山歌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山歌的影响范围。
四、民间影响
项目自2017年6月开始运营,已经有2年,现已经组建了广西南宁、百色、河池等地区将近400个山歌微信群,我们与这些群主保持,录制了将近2000条山歌音频,超过2500个小时,优酷的“壮话山歌”大鱼号已经拥有3600多名粉丝,现日均点击率达9000次左右,截至2019年6月26日总播放量达4,316,3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