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手艺点亮回家之路
项目名称: 用手艺点亮回家之路
申报人: 莫自微
非遗元素及介绍:
在中国南方民族中,苗族服饰是最为丰富多彩的。苗族有一百多个支系,就有一百余种服饰,从精细华美的施洞苗服饰到原始粗犷的南丹苗服饰,风格款式各异。贵州是苗族服饰最为精美之地,刺绣、蜡染、纺织、银饰都极为出色,充分体现出富有特色的苗族服饰艺术。
蜡染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之一。
项目简介:
榕江,旧称古州,因“榕树多而环三江”而得名。这里是贵州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4%全省居冠。江畔林海之间,更有古朴完好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境内居住着侗族、苗族、水族、瑶族等15个民族。榕江县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6个,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1项,侗族琵琶歌、侗年、都柳江苗族鼓藏节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以上保护项目数量名列贵州全省第一,有国家级民间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8人,州县级传承人215人。跟丰富的人文和工艺资源形成对比的,是触目惊心的贫困。
榕江县属于国家重点贫困县,是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总人口37万,少数民族人口29.8万人,占总人口的85.14%。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属于主体居民,汉族则是“少数民族”。全县辖6镇13乡、268个行政村,贫困发生率为23.14%,其中榕江县定威水族乡、月亮山计划乡、三江乡系全省20个“极贫乡镇”。贫困发生率达到39.96%。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贵州是中国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之省”, 黔东南州是贵州的“千匠百艺之州”, 那么榕江,将成为 “手工艺产业系统示范基地”,让母亲回家计划为了帮扶榕江县贫困村寨中的劳动妇女而发起,使其实现不离乡、不离土的自我造血,获得稳定的劳动收入,同时解决母亲长期外出打工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等一些社会问题。让母亲有家可回,让村寨手艺人有就业之家,对村寨的手艺合作社有更深入更多元的思考,通过培训(+)计划,让传统的手艺合作社拥有培训、生产、展示、销售、接待交流、体验等多重功能和更多附加值的“村寨乡创中心”振兴乡村就是振兴乡村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这些传统的手工艺,脱贫攻坚的钥匙,就在这些灵巧的手指间”让母亲回家“培训方案的实施,随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步伐,既帮助村寨提高传统工艺发展水平,又促进就业增收,精准扶贫,让女性成为乡村振兴的半边天。母亲温柔的手指间绣出的花,很美。 可以和妈妈在一起成长的孩子,内心有爱。期待全社会,形成合力,因为爱,还有美,这个世界才会更好!
企业使命:
1、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苗侗民族手工艺,弘扬中华文化,实现民族手工艺产业复兴。
2、紧密协作当地当地政府,以非遗与传统工艺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产业的振兴。
3、打造贵州省“手艺点亮回家之路”计划;提倡就地就业,用手艺把手艺人留在乡村,让母亲回家,让父亲回家,让年轻人回家,让家乡人回家!
4、建立对接在地匠人和顶尖设计师的交流平台,建造国内外设计师设计创作文创产品的实验基地,建设面向更广大市场进行推广的优质销售平台 ,成为贵州省文创产品头部品牌
企业愿景:
打造“千匠百艺计划”,构架黔东南全域非遗和手工艺的数据库资料,建设黔东南手工艺匠人的助推器/孵化器苗侗文化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和传播上,苗侗文化也不应该只停留在“更高更大更强”的比较中,苗侗文化要切实的落地在苗山侗水的土壤里接地气,这个地气,在榕江,在黔东南,在贵州就是多元民族文化带来的多元手艺,即“千匠百艺计划”。
用手艺点亮回家之路,让母亲有家可回,让村寨手艺人有就业之家,对村寨的手艺合作社有更深入更多元的思考,让更多村寨人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
项目亮点:
订单带动培训, 文创产品销售带动贫困村寨脱贫。
榕江月亮故乡文化创意公司以“订单驱动传承“模式,对外对接企业客户,对内以定单对接合作社,带去当下的市场信息和审美 需求,提炼优化纹样,协助提升工艺,激发合作社成员自有的文化情感和创造力。这些基础工作为开展“订单驱动传承”模式提供了保障。从而通过 文创公司+村合作社+贫困户+文化传承人的模式,联动打开偏远地区传统工艺振兴的新局面。
目前合作的合作社有: 榕江摆贝百鸟衣刺绣合作社, 高埂手工艺刺绣合作社 三宝娘美布彩印染坊, 春懿侗家织染农民专业合作社 栽麻乡杨成兰织布染布工作室。 塔石乡党细再蓉姊妹蜡染合作社、 上寿刺绣合作社、 归赏竹编合作社、 芩最侗布合作社等。
“让母亲回家”手艺培训(+)方案
我们看到,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为农村女性就业创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如何立足于贵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有选择地扶持那些集文化传习、民族手工艺品销售、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村寨,培育乡村女性作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员,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既传承了当地的文化,又培育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让乡村女性在家就业,让有志于创业的女性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借助社会关爱、技术培训、教育服务等层面的投入,帮助当地女性解决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也更有助于从深层次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实现经济层面和心理关怀层面的‘让爱回家’。让一批拥有手工技艺且在外打工的妈妈们回到家乡,孩子有人带,丈夫有人管,老人有人养,让空心村现象得到缓解,人气和活力回到乡村。
”订单驱动传承、订单驱动培训、订单驱动创新“
对外对接企业客户,对内以定单直接对接合作社。通过导入中国美院、深圳大学草木蓝兮设计团队,深圳职业大学设计团队,面对面与合作社社员交流,带去当下的市场信息和审美需求,提炼优化纹样,协助提升工艺,激发合作社成员自有的文化情感和创造力。通过文创产业发展公司+村合作社+贫困户+文化传承人的模式,联动打开偏远地区传统工艺振兴的新局面。榕江月亮故乡文创中心作为企业力量在其中发挥平台作用,扮演着发现问题,梳理问题,整合资源、推动资源落地的项目管理角色。
设计师手把手教核心带头人,手艺带头人对基础社员反复带动式培训,快速网状的扩充合作社队伍。这些基础工作为开展“订单驱动传承”模式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尝试建立起一种“文旅+乡创”发展之路。紧密协作当地政府,选择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村寨,以非遗与传统工艺来推动全域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让手艺成为振兴乡村的产业之一及重要旅游内容,成为未来脱贫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目前已经成立的合作社有:
塔石乡党细再蓉姊妹蜡染合作社,该村贫困发生率达到48.86%;
寨蒿镇归裳村竹编合作社,该村贫困发生率达到16%;
上寿村刺绣合作社,该村贫困发生率达到26%;
芩最手织布合作社,该村贫困发生率达到12%。
目前合作的院校有:中国美院、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
为了带动合作社的订单,榕江文创中心与各合作社及院校合作,先后推出了蜡染茶席系列、各类草木染伴手礼系列、竹编系列、手织布童装系列、男女成衣系列以及围绕榕江县优质的农产品两汪白茶和平阳青钱柳茶叶系列。
扶贫车间/母亲回家手工坊
家门口的非遗传承,手指尖的致富钥匙
榕江县千匠百艺就业扶贫车间通过政府主导孵化、省妇联支持援助、平台公司整合运营、企业订单带动的方式,结合榕江县民间基础比较好的刺绣、蜡染、草木染、手织布为主要产业来进行规划设计及建设。目前,我县易地扶贫搬迁未就业妇女共计1218人(其中:2016年度搬迁574人,2017年度搬迁644人)。
通过订单带动培训,文创产品销售带动脱贫。主要结合榕江县月亮故乡目前比较有优势的刺绣、手织布、蜡染、草木染订单以及相关培训师资来进行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并且相关手工艺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订单供不应求。
通过订单式培训(以工代训)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让她们能够一边有收入一边学习手工艺技能;还能解决移民安置区就地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和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还可以通过项目实施,整合资源,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
这种订单方式能带动移民安置区120位劳动妇女就地就业问题,把她们所学到的培训技能辐射到各个村寨500人以上,真正把手艺做成产业化,真正把移民安置区的千匠百艺就业扶贫车间做成带动就业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