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香包
产品名称: 徐州香包
申报机构: 徐州市鼓楼区汉唐社会创新中心
非遗元素及介绍:
徐州香包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在汉代已经有制作佩戴香包的习俗,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产物。徐州的传统手工技艺香包制作传统一直绵延流传至今,徐州香包在2008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在 2018 年5月21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产品简介: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在汉代已经有制作佩戴香包的习俗,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产物。当时的香包都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拌辛夷等香料。历经唐宋,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初,香包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而且香包作为佩饰盛行一时。徐州的传统手工技艺香包制作传统一直绵延流传至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工艺。 至明清时期,香包不在属于单纯的日用品,同时被赋予了人文价值。
徐州香包构型简单质朴,但不失美观和多样;刺绣粗拙敦厚,有浮雕和蛮荒韵味,给人以原始生命的状美感。造型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既是徐州妇女世世代代对原始、传统手工技能的承袭,又是个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现。它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和平面刺绣相兼融的纯手工艺品。
产品亮点:
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其不断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产业,而徐州香包作为民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对徐州当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在汉代已经有制作佩戴香包的习俗,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产物。徐州的传统手工技艺香包制作传统一直绵延流传至今,拥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与内涵。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而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不仅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商品。
2017年12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十九大之后调研徐州,在徐州马庄村,看到村民们手工制作的特色香包,连连称赞“真不错”“很精致”,并勉励我们要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文化传承。
同时徐州市政府在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效做好市场服务,加强监督和引导。在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市场秩序管理中,政府还应当积极将其规范,建立市场管理机构和市场营销机制,配置人员设施,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或政策。尤其在监督管理方面,政府应加强对香包等一系列民俗产品市场的监管,制定相关的市场准入标准、质量评标,对质量及价格严格把关,扩大香包的生产力度,加快品牌注册,有效做好宣传并增强宣传力度,努力推进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目前徐州香包在市场上受到国内外客户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