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足球+”—儒圆社蹴鞠
项目名称: “公益足球+”—儒圆社蹴鞠
申报机构: 山东省邹城市盛腾足球俱乐部
非遗元素及介绍:
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苏秦列传》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追溯蹴鞠发展史,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2006年蹴鞠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
项目简介:
多次获得山东省、济宁市委表彰的“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称号。“快乐足球乡村校园行”项目,荣获第二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同年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公益足球+”—3.0版本足球项目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公益创投项目、第三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同年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组织被授予山东省“四个一百”最佳志愿者组织奖。多名成员获得济宁市优秀志愿者个人和山东省先进志愿者个人。项目发起人被齐鲁晚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评为“十佳正能量志愿者”、山东省“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济宁市青年五四奖章。工作模式受到共青团中央、山东省体育局、共青团山东省委、齐鲁晚报、济宁市体育局、民政局、搜狐网、网易等媒体以及全国部分公益基金会的推广。
项目亮点:
一、项目方式
1、在城市社区、村居和乡村学校,通过蹴鞠文化传播、蹴鞠表演、蹴鞠体验、制作体验和现代足球游戏,丰富孩子的文体活动,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传播传统文化,并对困难孩子进行助学帮扶。2、在景区通过公益表演、讲解、邀请游客体验等方式,邀请弘扬传统文化。4、团队创新开发“在孟子故里色彩偶遇了蹴鞠”文创品牌,首创“色彩文化+孟子文化+蹴鞠文化”方式,开发文创产品,传承孟子思想和足球精神。
二、项目的创新性
1、 创新工作思路:“三结合”:1、公益足球与各类体育项目相结合。2、公益足球与传统文化相结合。3、公益足球项目与城市品牌打造相结合。
2、创新公益项目品牌:品牌化运作“公益足球+”项目,即打破传统竞技足球、把足球团队精神和蹴鞠文化植入社区营造、困难帮扶、关爱留守儿童、传统文化传承等领域。
3、创新“在孟子故里色彩偶遇了蹴鞠”系列文创。首创“色调+孟子文化+蹴鞠文化”方式结合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并把文创落地于帮扶弱势群体自我造血,并整合民间手工制作共同研发文创,传承孟子思想和蹴鞠文化。
三、项目围绕“四大板块”运作。
第一板块:传统文化进社区。通过蹴鞠文化传播、蹴鞠表演、蹴鞠体验、制作体验和现代足球游戏,丰富孩子的文体活动,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传播传统文化,并对困难孩子进行助学帮扶。
第二板块:我在景区玩蹴鞠。成立了“儒圆社”蹴鞠队,在景区内,公益表演并让游客参与互动,定期组织孩子们参与体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板块:传统文化公益冬夏令营。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并与当地相关部门、其他传统文化传播团队合作,采取面向社会招生、社区组织等方式开展,公益传播传统文化。
第四板块:开发公益文创品牌。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帮扶弱势群体自我造血,并整合民间手工艺人结合蹴鞠文化和孟子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比如黑白色的蹴鞠,我们叫“有不为鞠”,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黑白色蹴鞠,黑白分别,黑色代表不可为之事,白色代表可为之事,所以我们命名为“有不为鞠”,并以每个色彩蹴鞠为中抽,开发出周边产品。还有“白打”小蹴、蹴不瘦的猫等系列正在开发。
四、项目的可持续性
团队保障:有人才队伍,包括各专业大学生、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六大团队:策划、文教、艺体、运作、儒圆社、暖心陪伴。
外围支持:与体育、团委、教育、民政、文化、旅游各部门及各街道、社区成功链接,在办公场所、场地使用、办活动批准、用品、组织等方面给与支持。
1、团队多方链接,发挥枢纽式新功能
目前团队已与各镇街、民政局、文明办、文物局、文广新局、旅游局、各景区等产生链接。成为政府与社区、政府与家庭、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2、儒圆社蹴鞠队纳入孟府研学游体验项目
2018年,两孟景区被纳入全国研学游基地,同时我们团队儒圆社蹴鞠,被景区纳入研学游体验,共同宣传孟子文化和城市公益品牌。
3、开发“在孟子故里色彩偶遇了蹴鞠”文创品牌实现自我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