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知斋琴谱》《太古遗音》
产品名称: 《五知斋琴谱》《太古遗音》
申报机构: 北京方格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非遗元素及介绍: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产品简介:
《五知斋琴谱》,中国琴曲集。清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共八卷。所收三十三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作者加工之处及评语。后记也较有特点,从中可了解作者对作品的独到了解。此谱为广陵派重要琴谱。广陵派后期刊印的《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等,大多取材于此。
此书按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分为八个部分,共计六册。经过与阮芳、李思瑶等相关同仁的协商后,决定最大化保持古籍原貌,以国家图书馆馆藏珍贵文物史料为依据,本着客观地反映古代琴学经典,在众多琴学专家和古琴文化传播人士的支持下,以影印形式再版《五知斋琴谱》。
《太古遗音》,首套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的古琴类文献。中国国家图书馆,首次授权影印再现。明代万历年间刻本,原为王世襄珍藏,史上第一本记载古琴制式并对斫制方法、上古琴论、琴式、心法、指法要诀等进行系统介绍的论著,更以琴谱合璧。为公认的琴书之祖,其珍贵程度不可言喻,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大量诗词文赋中也都有琴的身影。近年,随着国力增强,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古琴已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这套《太古遗音》正是秉承着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的精神而问世。旨在保护传统,更力求在文化交流中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
产品亮点:
首套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的古琴类文献。明代万历年间刻本,原为王世襄珍藏,史上第一本记载古琴制式并对斫制方法、上古琴论、琴式、心法、指法要诀等进行系统介绍的论著,更以琴谱合璧。为公认的琴书之祖。古琴是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重要象征。《太古遗音》和《五知斋琴谱》正是秉承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的精神而问世。旨在保护传统,更力求在文化交流中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
本书采用“金镶玉”的装帧方式,“金镶玉”是古籍修复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装帧形式。又叫“惜古衬”,俗名“穿袍套”。对于腐蚀严重或纸张脆薄,不能正常翻阅使用的旧书,重装时对于虫蚀之处以染色纸逐一补上。脆薄之处,在其上下端以及书口各处里面,以薄棉纸裱上。然后再每页之内,各衬白纸一张,上下各长出原书一寸左右。经过如此修缮后,旧书不但得以长期保存,翻阅更加容易。且白色衬纸与黄色旧书页相得益彰,有“金镶玉”的既视感。